2010-04-25

中山學生極其不滿

本文投稿於《嗷網路雜誌》
作者 / 莊程洋、蔡雅如(打狗柴山大學學生權益促進聯盟發言人)

四月二日晚,氣溫驟降,但我們當中某些人怒火中燒,毫不畏寒。這幾個人在幹譙校方。我以為,通常照一般台灣人的癖性,一頓餐、一壺酒,誘發不滿的人們狂打嘴砲,然後這些大放厥辭之後,「說說就算了」 ,那些委屈就當作沒有發生過。

這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叫人把委屈往肚裡吞。

當前將近一百三十萬左右的大專院校學生也不例外:大學四年社會化的精義,就是要讓你日後進入社會的時候連反抗都不會,本來是草莓族的年輕人先不提;本來不是草莓族的年輕人,要讓你真的變成草莓,光鮮亮麗的任人欺凌。生活在校園,因為陳腐制度,導致的一些狗屁倒灶的鳥事:例如千年不敗的施工停水理由,加上自以為完美的配套措施。還有管理都是假的、收錢沒有保障的停車位。學生也只能被教著,也把這些委屈往肚裡吞。

春假停水跟零六無肉,只是我遇見的這些人內心不滿的導火線。平日生活那些沒水沒電被開單等等瑣碎的不便跟不足,才是不滿的根源。

我們的行動,真的只是意外。湊巧,其中有個人記下了這些狂言,並且在之後鼓勵這些不滿的人不到六個小時的構思與製作,四月六號,行動。
孫蔣銅像平常根本沒幾個學生會理他們。但陳腐的制度加上擺爛的作風,在現實上只能找個對象物發洩,當孫蔣仍舊意指著威權,自然而然就是這群不滿的人們調侃的對象。

其實我們體會到,因為生活經驗而來的不滿,其實並不會花費很多心思與精力─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動力被嘴砲掉了,不敢現身,私底下大聲嚷嚷,連一丁點改變的可能性都沒有。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應在哪遭遇,就在哪抵抗。



抵抗本身即具有意義,反抗可以是一種習慣─這是一種對制度的安排、權力及資源分配的方式保持反思的習慣。但不論採取任何行動,首要的都是先改變自己面對這些因為陳腐制度與官僚作風產生的鳥事的態度。行動由學生我們引發,成果亦應普遍累積在我們身上。無論抵抗行動持續多久,實際影響這些政策,並持續推進改革。行動的深層意義,更像是在進行日常政治抵抗行動的過程中,培力(empowerment)參與其中的每個人--讓學生我們知道,在面對不合理體制時,挑戰體制 理所應為--並召喚抱持積極態度的學生現身。盼建立我們中山大學學生抵抗傳統,是我們對今後一連串抵抗行動的期許。

其實真的沒有很困難,我們也期待日後在中山校園內看見更多意外之舉。

◆ 「打狗柴山大學學生權益促進聯盟」,(簡稱「學權促聯」) 簡介:
因為抗議校方行政草率,要求重視學生權益,2010的春假,由中山大學學生籌組,意欲改變校方不重視學生權益的態度,並具體落實在政策上。以讓未來的政策制訂,能有師生充分溝通討論的過程;改善現有申訴管道,讓建言可以確實被重視;並建立校內學生抵抗傳統,讓學生在遇見不合理的事情時,不會默默忍受,願意面對、要求、嘗試改變。

「學權促聯」公用信箱及臉書帳號: change.nsysu@gmail.com